微生物之營養
微生物需藉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碳源及能量源,而經代謝作用所產生之能量運用於新細胞合成與支持生命。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之營養物成分則與本身之組成化合物相似,除此主要營殖所需之營養物成分則與本身之組成化合物相似,除此主要營養成分外,尚需一些微量元素,例如Mg、Zn、Cu等。微生物營養代謝與能量
微生物之營養
微生物需藉攝取營養物質作為碳源及能量源,而經代謝作用所產生之能量運用於新細胞合成與支持生命。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之營養物成分則與本身之組成化合物相似,除此主要營殖所需之營養物成分則與本身之組成化合物相似,除此主要營養成分外,尚需一些微量元素,例如Mg、Zn、Cu等。
一、細胞組成
(一)主要成分
醣類(Carbohydrate)
1.5~36%
蛋白質(Protein) 40~80%
脂質(Lipid) 0.4~39%
核蛋白(Nucleoprotein) 微量
(二)微量成分
乙醇、色素(Pigment)、微生素(Vitamin)、臘質(Wax)等
二、元素需求
不同微生物之各種元素需求與其本身組成元素比例相近,各類微生物之元素組成比例如下:
好氧細菌
C5H7O2N
C/N=5
厭氧細菌
C5H9O3N
C/N=5
真 菌
C10H7O6N
C/N=10(真菌適合高碳氮比)
藻 類
C5H8O2N
三、能量來源
細胞代謝產能與電子供給者有密切關係,自營代謝電子供給者為無鹽類,異營代謝則為有機物。
代謝酵素系統
微生物之代謝作用需藉由一連串的酵素作用,才能分解氧化獲得能量維持生命及繁殖後代。
一、酵素(Enzyme)之定義
酵素又稱作脢,為一種複合蛋白質,由脢蛋白(Apoenzyme)及輔脢(Coenzyme)構成。
(一)脢蛋白:又稱脢本體,具有一定化學結構的蛋白質,決定化學反應發生的位置(site)。單獨存在不具活性,分子量大,無透析性。
(二)輔脢:單獨存在亦不具活性,通常為分子量小之維生素、核酸等有機分子,具透析性。依反應功能,可區分三種常見的輔脢。
1.DAN+、FAD及FMN等一負責氫及電子之轉移
(1)DAN+(Nicotinaminde
Adenine Dinucleotide)
菸鹼醯氨腺嘌呤隻核甘酸-接受1H+、2e-成為NADH。
(2)FAD(Flavin Adenine
Dinucleotide)
黃素腺嘌呤雙核甘酸-接受2H+、2e-成為FADH2。
(3)FMN(Flavin
Mononucleotide)
黃素單核甘酸-接受2H+、2e-成為FMNH2。
2.ATP、GTP-儲存能量,供應細胞活動之能量。
ATP(Adenosin
Triphosphate)
腺嘌呤核甘三磷酸鹽-具高能磷酸鍵,攜帶能量。
ATP→ADP+Pi(磷酸根)→AMP+2Pi
(高能) (低能)
GTP(Guanosin
Triphosphate)
鳥糞嘌呤核甘三磷酸鹽-具高能磷酸鍵,攜帶能量。
3.CoA-促進分子內C-C鍵之斷裂
CoA(Coenzyme A)輔脢A-可攜帶醯基(acyl-)成為醯基輔脢,常見者為乙醯基輔脢(Acetyl-CoA)。
二、酵素之分類:
(一)胞外脢(Exoenzyme)
由細胞內分泌送至細胞外,主要為分解細胞外大分子有機物質(如蛋白質、澱粉及脂肪),促使水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質,以利通過細胞膜,而被攝取。
(二)胞內脢(Endoenzyme)
可將由外界攝入細胞內之物質更進一步代謝分解及轉移,同時伴隨大量能量之產生,以供細胞使用。
三、酵素之特性
(一)專一性
特定之酵素通常只能催化一種特定的生化反應,勿無法催化他種反應。
(二)循環性
在催化作用的過程中,本身只與受質暫時結合而促進其作用,並不滅少或改變,故可循環反覆的斷續作用。
(三)限制性
不能促使某種作用發生,也不能影響作用的方向,只能促進已發生的作用加速進行。
(四)系統性
各種酵素系統在細胞內各有一定的位置,可同時進行不同之化學反應,不相妨礙。
(五)敏感性
酵素主要的成分為蛋白質,故凡能影響蛋白質的因素都會影響酵素作用,例如pH、溫度、重金屬等。
(六)保護性
有些酵素在細胞內呈不活動的狀態,須在特殊條件的才能發生作用。
四、酵素動力反應(Enzyme
Kinetics)
Michaelis and Menten反應模式
酵素與基質之反應
k1
k3
→ →
E+S ES
E+生成物(P)
← ←
k2 k4
E:酵素(enzyme)
S:基質(substrate)
k1:合成ES之速率常數
k2:解離ES成生E及S之速率常數
k3:轉換ES成生成物之速率常數
k4:生成物形成ES之速率常數
當反應在穩定狀態時d[ES]/dt=0,即ES形成速率=ES消除速率
k1[E][S]+k4[E][P]=k2[ES]+k3[ES]
整理得
〔E〕 k2+k3
── = ────
〔ES〕
k1[S]+k4[P]
假設k4[P]<<k1[S],且[E]T=[E]+[ES]
則得
[E].[S]
[ES]=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[(K2+K3)/K1]+[S]
若反應速率R與[ES]生成量成正比,則當所有酵素均以ES型態出現時(即[E]T=[ES]),可得最大反應速率,Rmax。
令km=(k2+k3)/k1,可得Michaelis-Menten方程式,Km稱為半速常數(half –velocity
constant)或Michaelis-Menten常數。
Rmax[S]
R= ────
Km+[S]
Km值愈低,表示酵素與基質之親和力愈大。
1.[S]>>Km時(高基質濃度時)
R≒Rmax,屬零次反應
2.[S]<<km時(低基質濃度時)
Rmax
R= ───.[S]=K1[S],屬一次反應
Km
代謝作用分類
一、依微生物對營養來源的不同予以分類如下:
(一)碳源
有機碳 →異營性Heterotrophs
無機碳(CO2) →自營性Autotrophs
(二)能量源
化學反應(氧化還原)→化學合作性Chemotrophs
日 光
→光合成性Phototrophs
(三)電子供給者
有機物 →Organotrophs
無機物 →Lithotrophs
二、依據微生物代謝生存方式,可區分為四大類
(一)光合自營性菌(photoautotrophs)
(二)光合異營性菌(photoheterotrophs)
(三)化學自營性菌(chemoautotrophs)
(四)化學異營性菌(chemoheterotrophs)
光合成性代謝
一、光合自營性(photoautotrophs)微生物代謝作用
以日光能為能量源,CO2為合成細胞之碳源。可區分成:
(一)真核光合自營性(Eucaryotic
photoautotrophs):
綠藻(green algae)。
(二)原核光合自營性(procaryotic
photoautotrophs):
藍綠藻(blue-green algae)及光合細菌(photosynthetic
bacteria)
二、光合作用之種類
(一)有氧光合作用:藍綠藻與藻類之光合成反應
藍綠藻色素-葉綠藻a、葫蘿蔔素、phycobilin、phycoerthrin等。
藻 類色素-葉綠素a、b、c、d及類葫蘿蔔素、藻青素等。
以H2O為電子之供給者,產生O2,故呈好氧狀態。
1.光反應:產生能量及還原力
當光合色素接受光能時,其中一部分原子,因受光能的激動而釋出電子,立即分別引發兩種不同的化學反應。
(1)產生能量:促使ADP轉變成含有更多化學能的ATP。
(2)水之光解:產生游離的氧氣,同時也釋出水中之氫原子,並連同原有的電子,繼續參與還原含碳化合物之反應。
日 光
12H2O+18ADP+12NADP →
葉綠素
6O2+18ATP+12NADPH2
2.暗反應:消耗能量合成有機物
由光反應送來的ATP與NADPH2可提供固碳作用中所需之能量與還原力,此反應又稱為卡爾文循環(Calvin
cycle)
葉綠素
18ATP+12NADPH2+6CO2 →
基 質
C6H12O6+18ADP+12NADP+6H2O
綜合反應:
日 光
6CO2+6H2O → C6H12O6+6O2
葉綠素
(二)無氧光合作用:細菌性光合反應
無氧光合作用為厭氣菌利用菌體葉綠素(bacteriochlorophyll)吸收光能且以H2S或還原性有機物作為電子供給者,生成葡萄糖,但無O2之釋出,而釋出硫S。自營性光合細菌包括:
1.綠硫菌:
以H2S為電子供給者,S顆粒貯存在細胞外,暗處無法生長,例如Chorobium
6CO2+6H2S+日光能 → C6H12O6+6S
2.紫硫菌:
3.以H2S為電子供給者,S顆粒貯存在細胞內,暗處無法生長,例如Chromatium、Thiospirillum
6CO2+6H2S+日光能 → C6H12O6+6S
三、光合異營性微生物代謝作用
(一)綠非硫菌(Green non-sulfur
bacteria)
雖少數菌種可利用H2S作為電子供給者行光合自營性代謝,但在暗處即以有機物作為電子供給者行異營代謝。故屬兼性厭氧,兼性光合,例如Chloroflexaceae
(二)紫非硫菌(Purple non0sulfur
bacteria)
光合作用僅發生於有光存在之厭氧環境,若在黑暗處微氧情況即利用有機物作為電子接受者及碳源,屬兼性厭氧,兼性光合。
例如:Rhodospirillum、Rhodopseudomonos
化學合成代謝
一、化學自營性(Chenoautotrophs)微生物代謝作用
(一)絕對化學自營性細菌(obligately autotrophic
bacteria)
以CO2為碳,氧化無機物獲得能源。屬一級生產生,可製造有機物,例如硝化菌、硫氧化菌、鐵細菌等。
(二)兼性化學自營性細菌(facultative chemoautrophic
bacteria)
以CO2為碳源,可以利用無機或有機物為其能源,例如氫細菌hydrogenomonas能將氫氧化成水,而獲得能量。
二、化學異營性微生物代謝作用
以有機物基質獲得能量源及碳源
例如Aerobacter aerogenes(細菌)、真菌、原生動物
基質之代謝分解可以醣類(貯存式與結構式)、蛋白質及脂質三大類分別說明。
(一)醣類(碳水化合物)
1.貯存式醣類分解(澱粉、肝醣)
(1)水解作用
由多醣類、寡醣類、雙醣類分解為溶解性的單醣(如葡萄糖),以便進入細胞內,通常由胞外脢作用。
(2)醣解作用(Glycolysis)
將六碳醣藉能量及酵素作用分解成2個丙酮酸的過程,此程在有氧或無氧環境下均可進行,先耗能再產能,可淨產生2ATP。屬於基質磷酸化作用(Substrate level
phosphorylation)方式產能。
(3)醱酵作用
僅發生於無氧環境,其電子供給者及接受者均為有機物,產生能量少,一莫耳葡萄糖進行醱酵作用僅產生2ATP(醣解作用時所產生),故亦屬於基質磷酸化作用(Substrate level
phosphorylation)方式產能。
a.酒精醱酵(有CO2產生)
單糖→醣解→丙酮酸→乙醛→(還原)→乙醇
b.乳酸醱酵(無CO2產生)
單糖→醣解→丙酮酸→(還原)→乳酸
2.結構式醣類分解(纖維素之分解)
纖維素(cellulose)屬非分支狀聚合物之多醣類,其聚合單元為葡萄糖,而每聚合單元之間以β-1,4連結,故造成微生物之難分解性。自然界僅有少數細菌及真菌可進行分解利用,常見之細菌有Clostridium,Myxobacteria及Actinomycetes等菌屬,其厭氧分解步驟如下:
(1)水解作用
具有cellulase胞外脢之特殊細菌,將cellulase擴散至細胞外,將纖維素多醣類水解成小分子之雙醣類(cellobiose),然後進入細胞內,再分解成葡萄糖(Glucose)單體。
水 解
進入細胞
cellulose → cellobiose
→
Glucose
胞外脢
細 胞 膜
(2)醣解作用
EMP pathway 2ATP
Glucose →
2Pyruvate(丙酮酸)
2NAD+ 2NADH
(3)厭氧分解
CoASH
Pyruvate →
CO2+H2(g)+Acetyl-CoA
H3PO4 ATP
Acetyl-CoA →Acetyl-Phosphate →乙酸
CoASH
(二)蛋白質之分解
微生物分解蛋白質需先藉胞外脢分解成胜太或胺基酸等小分子物質,才能進入細胞內,然後在細胞內進行脫羧、脫胺及轉胺等降解作用,其產物有延胡索酸、草醋酸、α-酮基及戊二酸及各類碳水化合物等等,在好氧代謝時可直接或間接切入TCA循環,產生電子攜帶者,以利後續電子傳遞系統之能量產生。
Proteinase
peptidase
蛋白質 →
polypeptides
→
peptide胜太
(聚胜太)
aminoacid(胺基酸)
脫羧作用 acetyl-CoA、延胡索酸鹽、草醋酸鹽
→ 脫胺作用→ α-酮基戊二酸鹽、琥珀酸鹽等中間代
轉胺作用 謝產物+NH3
各類中間代謝產物則切入檸檬酸循環或其他代謝循環。
(三)脂質之分解
脂質烴酵素作用最初分解為甘油及脂肪酸,經代謝作用最終主要以丙酮酸、乙醯基輔脢等形式之代謝中間產物進入轉化作用。
β-氧化是藉由消耗ATP,接上CoASH與H2O,反應過程生成FADH2及NADH電子攜帶者,最後轉變成為Acyl-CoA與Acetyl-CoA進入TCA循環。
Glycolysis
Lipidase
(E.M.P)
脂質 → 甘 油 → 丙酮酸
β-oxidation ↓
脂肪酸 → Acetyl-CoA
↘ NADH、FADH2
產生Acetyl-CoA切入循環,繼續代謝
產生NADH、FADH2則進入電子傳遞鏈生成能量。
好氧代謝與厭氧代謝
一、好氧代謝分解
有機物經水解、醣解作用(醣類)、脫胺、脫羧、轉胺(蛋白質)、β氧化作用(脂質),產生乙醯基輔脢進入TCA循環,在TCA循環中產生CO2、GTP及電子攜代者(NADH、FADH2等),然後進入好氧電子傳遞鏈生成更多之能量(ATP)及H2O(以O2為最終電子接受者)。
(一)TCA循環
又稱檸檬酸循環